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轉貼筆記)問題和視角:什麼是情緒?[1]

情緒

問題和視角:什麼是情緒?[1]

情緒連同思想、感情、圖像、觀念——一般而言的心智被放入了每個存有里面,為的是使我們能夠受控制和指揮,而永遠無法作為自由不受意識奴役的個體們而立於清靜無礙之地[2]

你能想像當你參與這個世界處於他人之中時而不體驗到任何情緒嗎?你能想像當你聲明“我不渴望、需要或想求任何事物”時會發生什麼呢?會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有能力控製或指揮你嗎?

白光被放入每一個存有的基本神經系統即心智意識系統(指揮著你的神經系統)時,同時放入了所有情緒作為發生器(用來驅動你)。這樣一來你就一直在餵養著意識,而這轉而餵養那些與我們的奴役相連接的構造(系統、白光和全球意識)。

我在此明確聲明的是:如果你允許你自己沉湎於你的心智並參與於情緒之中,那麼你是在不斷餵養你體內的心智意識系統,是在將你所有的力量給予它,因而維持著你所成為的意識系統對你的奴役和控制。

當對我們的奴役開始時,心智意識被放入每一個存有之中,作為心智意識能源發生器的情緒構造也被放入其中以確保我們能一直被控制。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情緒的世界嗎?想像一會兒你能夠無限地處於你自己內作為你自己而沒有任何事物驅動你或指揮你。這就是人類每一次都失敗[3]的地方,因為我們對我們之外的某種事物有依賴,因為我們被情緒所鼓動,我們通過情緒而移動,我們通過情緒來指揮自己。

我們通過遵循父母的榜樣而接受了他們對我們的教育:如何在這個世界中體驗我們自己——如何通過反應行為如情緒來生存、防衛和保護我們自己。所有這些被教育、遵循和學習來的機製成為我們自己的人格和行為,而這基於我們自己的情緒體驗。

如果我體驗到憤怒的情緒表達,那麼我或者更加想要餵養我的憤怒,意思是我就會不擇手段通過煽風點火而往我的憤怒上添加更多的情緒——通過尋找方式來合理化這種反應行為而將情緒體驗轉變成某種程度上的上癮;或者我努力通過想些平靜的思想來減輕憤怒——以這種方式開始對情緒的壓抑,而不是找出如憤怒這種反應行為的真實原因和緣由,以不再允許我自己回復到這樣的反應行為模式。無論哪種方式都傾向於圍繞憤怒或者平靜創造出新的一套情緒,產生越來越多情緒用於對我們自己的奴役。因為允許的壓抑越多,那麼憤怒的表達將不可避免地是一個非常爆炸性的事件。

你是一個體驗著情緒行為模式例如憤怒這種反應表現的人,還是你就在這裡是恆定的,因此沒有任何事物移動你即你是誰,沒有外在事件作為極性通過情緒這種反應表現將你牽引向進一步的情緒體驗?

你看,只要我們有這些情緒,那麼我們就是那些“玩弄”我們情緒的人的奴隸。

戰爭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是由於這個世界中所有人類存有的複合情緒反應行為——這附著在全球意識系統上。我們內在的自己顯現於外在——我們是誰這形象與行象[5]是我們正忙於在這個世界之中創造的。如果我不得不誠實地看一看,那麼關於我們是誰和我們自己之內正發生什麼,這展示的並非一幅美好的圖景。難道這不可能嗎——那些特別經歷戰爭、謀殺、暴力等等的人們僅僅是我們在自己內所允許和接受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之中的外在體現的例子?我們不去理解其原因或者幫助他們,反而設計保護機構來對抗這樣的行為,並通過這種方式來合理化和否認存在於我們之內而描繪於外在世界之中的事物。而這轉而幫助我們維持在我們的情緒反應行為之中,餵養著意識系統,而不是對此做些事情以一勞永逸地停止這樣的情緒行為表達並停止餵養意識系統。

因為我們已經將我們自己定義為情緒反應行為,所以我們希望保持於其中並找理由來這樣做。因此例如當總統宣布戰爭的時候我們或者同意或者不同意,這基於我們對一個特定情緒的執著——基於根據我們從小的教養而自己定義的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信念。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如此,我們以我們的情緒執著為基礎;因此通過情緒反應行為你可以被你自己之外的某種事物控制和指揮

當某人或某事物有能力根據你的情緒來驅動或指揮你那一時刻,你就得覺察到他們剛剛使你落入了圈套這個事實。是你在指揮你自己還是你正在被指揮?

情緒不過是作為心智意識系統發生器和動力源的能量體驗——你越是通過參與和允許反應行為來餵養意識,你就越發成為它並在其中浸染你自己。

譯註:
[1] emotion,情緒。這裡我所採用的“情緒”這個詞是與“感情”這個詞相對的範疇,兩者可以合稱為“情感”這個更大的範疇。我所說的“情緒”是指通常所認為的負面情感,而“感情”是通常所認為的正面情感。情緒與感情兩者都是心智意識系統之中的設計。兩者之間的關係請參考問題和視角:什麼是感情?
[2] stand clear,其中stand是站立、保持、處於、是某種狀態的含義,clear的主要意思是由於沒有障礙而清楚、清澈、清晰等等,因此佛教用語“清靜無礙”在此處很合適,故藉用之。
[3]: 原文用的是"loose",作動詞是“釋放、發射”的意思,用在此處意思不通,我懷疑可能是拼寫錯誤,將"lose"誤拼成了"loose"" lose"是失敗的意思。譯文中暫時用“失敗”這個詞。
[4] polarity,(兩)極性,由兩個方面即正極與負極構成,兩者既相互衝突又相互依存,不斷摩擦產生能量,是心智意識系統運作的基礎。與哲學中的矛盾這個概念基本吻合。

[5]: image and likeness ,我根據Desteni材料中的解釋將其譯為“形象與行象”。其中image即形象,是我們的本質在言語上的描述/陳述;likeness即行象,是指我們的本質在行動上的表現/表達。形象與行像是一個人的本質的兩個方面。中文聖經中的譯法“形象與樣式”,以及一些靈修資料中的譯法“形象與相似”都無法準確譯出image and likeness的含義。關於這一點會在“什麼是踐行著的話語?”問題中會得到進一步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